欢迎来到老师文库网! [免费注册] | [登录]
电子文档交易市场
电子文档交易市场

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》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教学PPT课件

18页
  • 卖家[上传人]:奋斗人生路
  • 文档编号:201
  • 上传时间:2022-09-07
  • 文档格式:pptx
  • 文档大小:1.89 MB
  • 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》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教学PPT课件1 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》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教学PPT课件2 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》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教学PPT课件3 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》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教学PPT课件4 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》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教学PPT课件5 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》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教学PPT课件6 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》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教学PPT课件7 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》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教学PPT课件8 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》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教学PPT课件9 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》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教学PPT课件10 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》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教学PPT课件11 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》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教学PPT课件12 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》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教学PPT课件13 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》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教学PPT课件14 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》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教学PPT课件15

    文档共有18页,只提供前15页预览。全部文档请下载后查看!喜欢就下载吧,查找使用更方便

    文档价格:14 金币

    文档价格

    ¥14.00

    VIP

    免费下载

    了解会员
  • 文本预览
  • 下载提示
  • 联系我们
    •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教版初中语文PPT教学课件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老师:文库帮指站在正义、仁义方面,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;违背道义、仁义,必然陷于孤立。文章通过对“天时”、“地利”、“人和”,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,层层递进。论证了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”的道理。学习目标•熟读课文、疏通文,积累文言词汇,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。•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。•理解“天时、地利、人和”、“得道多助、失道寡肋”的含义自学提纲1、了解作者、背景、课题.2、熟读课文、分析结构。3、积累文言词汇、翻译课文。4、思考、讨论下列问题:①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?③应该怎样看待孟子的“人和”的主张?⑤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?②“人和’与下文所说的“道”是什么关系?④文章第3、4段运用什么句式?有什么效果?作者介绍孟子(约前372一前289)•名轲,字子舆,邹(今山东邹县)人•孟子宣扬“仁政”,最早提出“民贵君轻”思想•战国时期思想家、教育家,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•地位仅次于孔子,被尊为“亚圣”,后世常以“孔孟”并称•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《孟子》一书。儒家经典著作《孟子》《孟子》一书共七篇,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,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,对弟子的言传身教,游说诸侯等内容,由孟子及其弟子(万章等)共同编撰而成。•南宋时朱熹将《孟子》与《论语》《大学》《中庸》合在一起称“四书”•《孟子》是四书中篇幅最长,部头最重的一本,有三万五千多字,直到清末都是科举必考内容。•《孟子》作为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部经典》之一,2021年已经推出。文章背景文章解题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,政治上主张“法先王”。在孔子的“仁”学基础上,提出了系统的“仁政”学说,主张行“仁政”以统一天下。本文是一篇短论,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,指出民心所向,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,突出“人和”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,体现了孟子的“仁政”思想。课文按“总——分——总”可分为三部分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运用战例证明论点2段:攻方失利—天时不如地利;3段:守方失利—地利不如人和。总结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。熟读课文SHUDUKEWEN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作者:孟子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,环而攻之而不胜。夫环而攻之,必有得天时者矣,然而不胜者,是天时不如地利也。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坚利也,米粟(sù)非不多也,委而去之,是地利不如人和也。故曰:域民不以封疆之界,固国不以山溪之险,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寡助之至,亲戚畔之;多助之至,天下顺之。以天下之所顺,攻亲戚之所畔,故君子有不战,战必胜矣。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天时:有利于作战的天气、时令。地利: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。人和: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,内部团结。翻译:有利于作战的天气、时令,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,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,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、内部团结。本段提出论点: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第二段原文: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,环而攻之而不胜。夫环而攻之,必有得天时者矣;然而不胜者,是天时不如地利也。注释:•三里之城:方圆三里的内城。•郭:古义:外城。今义:姓•环而攻之而不胜:环,围。而,表转折,却。•夫环而攻之:夫,句首发语词。•是:古义:这今义:判断动词译文:•三里的小城,七里的外城,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。包围着攻打它,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,这样却不能取胜,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。•本段从攻方的失利论证“天时不如地利”。第三段原文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坚利也,米粟非不多也;委而去之,是地利不如人和也。注释•城:城墙池:护城河。  •兵革:泛指武器装备。兵,兵器。革,甲衣。  •坚利:坚固锋利。•米粟:泛指粮食。•多:充足•委而去之:弃城而逃。•委,古义:放弃。今义:委任•去,古义:离开。今义:到……去第三段原文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坚利也,米粟非不多也;委而去之,是地利不如人和也。译文城墙不是不高,护城河不是不深,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,粮食不是不多,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,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、内部团结。本段从守方的失利论证“地利不如人和”。原文:故曰,域民不以封疆之界,固国不以山溪之险,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寡助之至,亲戚畔之;多助之至,天下顺之。以天下之所顺,攻亲戚之所畔;故君子有不战,战必胜矣。第四段注释译文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:域:古义:限制。今义:地域以:凭,靠。•固国:巩固国防。•威:震摄。•兵革之利,武器的强大。•寡助之至:之,动词,到。至,极点。•亲戚畔之:亲戚,内外亲属畔,通“叛”,背叛。之:他,代词。•天下顺之:顺,归顺,服从。•故君子有不战:故,所以。有不战,不战则已所以说:使百姓定居下来,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,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,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。施行仁政的人,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,不施行仁政的人,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。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,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。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,天下人都归顺他。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,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,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,作战就一定胜利。得出结论: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思考问题SIKAOWENTI壹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?贰“人和’与下文所说的“道”是什么关系?叁应该怎样看待孟子的“人和”的主张?肆文章第3、4段运用什么句式?有什么效果?伍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?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?第2段从攻方阐明“天时不如地利”,区区小城,四面受围而不能克,即使有得“天时”者也不能胜,旨在说明“地利”重于天时;第3段从守方在占有“地利”的情况下---“城非不高”“池非不深”“兵革非不坚利”“米粟非不多”,弃城而逃,说明“地利”亦难比“人和”。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,而是泛指,即除特殊情况外,一般如此。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。“人和’与下文所说的“道”是什么关系?“道”即指仁政。“得道”就是施行仁政。施行仁政则“多助”,“多助”则“天下顺之”,这就是“人和”,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。应该怎样看待孟子的“人和”的主张?孟子提出的“人和”,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,这一观点,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性,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。但也应当看到,孟子提出的“人和”,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,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。文章第3、4段运用什么句式?有什么效果?第3段: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,起肯定、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,极言防御一方地利条件的优越。第4段:运用排比句,再次强调“地利”不足恃。同时运用对比手法,把“得道者”与“失道者”的后果进行对比,点明文章主旨。(第4段:由战争推及到治国,从而全面体现了孟子的主张,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。)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ZHEBIANDUANLUNZAILUNZHENGFANGFASHANGYOUSHENMETADIAN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:•1、逐层论证,层层深入。第1段,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,接着2、3段运用战例,分别论证了“天时不如地利”,“地利不如人和”,突出了“人和”的重要;第4段进一步阐发,说明欲得“人和”,必先要“得道”。全文紧紧围绕得“人和”这一中心,环环相扣,逐层推理,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。•2、议论中运用排比、对比等手法,使文章气势恢宏,笔酣墨畅,结构缜密。
    关于我们 - 联系我们 - 隐私声明 - 用户协议 - 常见问题
    ©2018-2022 nielaoshi.com 老师文库网. All Rights Reserved
    赣ICP备15003377号-3  |  赣公网安备 36010802000481号